从“隐性资助”看行善之道

   

    最近有一篇报道,说的是在中国科技大学,一个学生要是在校内食堂每月用餐60次以上,而消费总额在150元以下,也就是说每餐消费不足2.5元,这个学生就会引起校方注意。校方核实情况后,无须学生申请,这个学生就会得到每月100元—160元的补助,补助款自动进入这位学生的“校园一卡通”账户。通过这种“隐性资助”的形式,中科大3年间为3600多人次贫困生发放救助款近64万元……
    阅后,我认为中国科技大学这种做法非常好,也非常值得我们慈善组织的思考。我们经常说人性化服务,人性化救助,怎么来体现?其实根本就是尊重人的感受。中国科技大学用这样的方法帮助贫困生,我认为是真正意义的双救助——物质与精神的融汇。扶贫济困本来就是好事,要是能把扶贫济困的好事做得不伤受助者的自尊,很是需要慈善组织改进工作方法的探索与思考,既要规范、公开社会捐赠与救助,又要考虑受助者的心理感受,如何有机结合,这是行善的技巧和智慧,也是理论与实践地创新。
    逢年过节,各级领导访贫问苦,总是有摄像机、照相机跟着,穷人拿到了粮、油、被褥后,一口一个“感谢”回应着。 就这样的情形,出镜能不能用背景替代或不接受采访,见报能不能隐去真实姓名?这是体现对人的尊重。帮人不等于是救世主,受助不等于志短,我们要理性认识这其中的关系,给人“面子”,还人“自尊”是古往今来的俗理。
    中科大“隐性资助”贫困生,感人之处就在给予贫困生物质帮助的同时,不忘体恤他们的精神之困。这是值得一切善举借鉴的行善之道。

(南京市慈善总会秘书长  陈京萍)

版权所有 : 慈溪市慈善总会 Copyright 2018 cxcsh.org.cn
地址 : 慈溪市三北大街777号行政服务中心5楼 联系电话: (0574)89590559
ICP备案 : 浙ICP备18048274号-1 建议使用IE8及以上版本IE浏览器, 1366*768以上分辨率 技术支持: 谷多网络
您是第407356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