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意盎然,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三月,阳光明媚,是一个温暖的季节,三月,学雷锋月,更是一个充满爱的季节。今年的3月5日,是毛主席向雷锋同志提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的纪念日。50年过去了,雷锋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而是一直激励着我们当代人。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积淀,是一种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来叙说一下“爱心爸爸”章德均的慈善爱心故事吧。
在美丽的杭州湾南岸,坐落着一个在滩涂上成长起来的革命老镇——庵东镇,以前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主要以晒盐为生,“爱心爸爸”章德均就出生于一个普通的盐民家庭,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作为长子的他在初中毕业后不得不放弃继续上学的机会,踏上了艰辛的漫漫打工路,肩负起家庭的重担。他做过最苦最累的石匠,也做过日夜奔波在外、低身求人的供销员,最终,他以“海里人”特有的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精神取得了成功,使从他一家最初只有三台仪表车床的家庭小作坊发展到了如今拥有上亿资产的高新技术企业。
“爱心爸爸”章德均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位有着一颗仁慈爱心的慈善家,他致富不忘社会和他人,心系贫困学子,情系教育事业。正因为他自己从小的亲身经历,促使他现在对助学、助教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爱心爸爸”章德均的助学情结结缘于2005年,那一年他主动承揽了慈溪经济开发区慈善会名下全部贫困家庭共计49名学生的助学任务,这是他爱心助学之路的起点,从此之后,他便踏上了助学、助教、助困这条公益之路,他说,只要他有这个能力,他会一直坚持做下去。特别是2007年7月,他主动向庵东镇关工委要求,帮助他开展“爱心助学·相约金凤行”活动,专门资助那些品学兼优、家长又遵纪守法的贫困家庭的学生,凡是列入资助名单的学生,无论读多少年,哪怕是硕士、博士,他都会一直资助其完成学业为止。该项活动开展至今已有6年了,6年来共有98位学生得到了他的资助,仅该项活动就已出资123.7万元。
“爱心爸爸”章德均的爱心助学之举不但限于当地,他还把他的爱心之手援伸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青川和云南宁蒗。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除第一时间向当地政府捐赠10多万元的赈灾款外,还通过《今日早报》与21名青川学生结成了助学对子,一结就是三年,共为他们送去了222000元助学款。2010年4月,章德均又从报纸上得知云南丽江宁蒗县慈善工作站的工作人员来慈溪为他们当地的贫困学生筹集助学款,第二天一早,他亲自去活动现场并以高于资助标准好几倍的助学金额与14位贫困学生结成了对子,并且承诺,只要他们有需要,他都会一直资助下去,直至完成学业。三年来,已为他们送去127500元助学款。
2005年以来,章德均先后与197位贫困学生结成对子,共为他们送去了190多万爱心助学款,这些受他资助的学生都愿意亲切地称呼他为“爱心爸爸”。在“爱心爸爸”章德均的资助下,已经有34位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对于他所帮助的这些学生,他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将来他们也能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身边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以爱传爱,大爱无疆。
章德均这位“爱心爸爸”的爱心之举不单限于助学,还表现在助教、帮困、救灾等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中。近年来,仅用于本镇东一小学各类硬件和软件设施方面的投入就有30余万元,并且每年六一节前夕,都会为东一小学的孩子们送去节日的礼物。在08年的全国人大会议召开期间,他在电视上从一位人大代表口中得知,在青海的湟中县有一所贫困小学,无钱添置教学设备,第二天一早,他亲自去银行给那所小学电汇了8.5万元,用于学校购置教学所需的教学设备,并表示,学校有困难,随时可以联系他。07年的新疆之行中,他偶遇了一位刚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在餐馆打工挣学费,他立即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并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表态道,有困难可以联系他。08年,他在上海就医时,在医院碰到了一位无钱继续接受治疗的病人,他毫不犹豫地掏出了10000元钱,让他能继续接受治疗,使那位无助的的病人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他就是这样一位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助人为乐的好人,所以,人们也常称呼他为“好人章德均”。同时,“爱心爸爸”章德均还积极投身到所在村的新农村建设中去,出资为村里修路造桥,资助村里各项公益事业的建设,其公司还解决了所在村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他当村党总支书记的十年里,从未领过一分工资,他的工资就放在村里作为村慈善基金,村民一旦有困难,所需救济金就从他的这些工资中支出。
“爱心爸爸”章德均说:“我能有今天的成绩,一靠党和政府政策好,二靠社会各界对我的帮助与支持,三靠全体金凤人的共同努力,所以,我有义务,也更有责任去帮助社会上一些需要帮助的困难人士,力所能及的为社会做一点点小事,这是我的社会责任,也算是我感恩于社会的一种体现吧。”“爱心爸爸”章德均就是这样一位乐于助人、说到做到、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家。